《不急不吼做妈妈》:妈妈的情绪管理,做个不

摘 要

  妈妈总是容易被贴上“唠叨”的标签。 本来费心劳力,为家人操心,但是“唠叨”的妈妈,不仅孩子抱怨,家里的气氛也时常因为唠叨起争执而变得紧张。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

妈妈总是容易被贴上“唠叨”的标签。

本来费心劳力,为家人操心,但是“唠叨”的妈妈,不仅孩子抱怨,家里的气氛也时常因为唠叨起争执而变得紧张。

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超人气畅销书《不急不吼做妈妈》,就是这样一本教会妈妈摆脱唠叨,做好情绪管理的手册书。

作者山崎房一是育儿界的先驱者。山崎房一1926年出生于山口县。1949 年参加MRA( 道德重整运动),随后赴英国伦敦留学。1972年创立阳光学院。1982 年创立新家庭教育协会,就任理事长。

曾开设“爸爸心理学讲座”和“妈妈心理学讲座”。其中“妈妈心理学讲座”还被东京电视台、朝日电视台等日本知名电视台报道,一度成为热门话题。1991年3月,曾在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的头版刊载意见广告,收到了全国25000多名热心读者的来信和来电,引起了强烈反响。著有《日本妈妈的正能量亲密教养课》《我心放松》《越是表扬孩子越能茁壮成长》《一本让心情舒畅安闲的书》等。

做个唠叨的妈妈真的不好,因为:

1.孩子不重视妈妈的话。

唠唠叨叨,话说很多遍,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的话不重要。

久而久之,孩子养成了“左耳进右耳出”的习惯,还觉得妈妈说的话都是老生常谈,根本不用听。

2.妈妈唠叨,是对孩子的不信任。

3.妈妈总是唠叨孩子的缺点,让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不足。

4.唠叨多了,还容易引起家庭的进一步矛盾和纷争。

既然没有人喜欢唠叨,那为什么还是有人整天唠叨?

1.唠叨是因为关心

俗话说,关心则乱。

因为关心,所以会在天冷的时候让孩子多穿衣,穿秋裤。

因为关心,所以父母希望能阻止孩子去危险的地方,做危险的事。虽然这些在孩子看来可能“魅力无穷”。

因为关心,父母会在重要的考试,重要的会面出门前,一遍遍提醒孩子要带的东西。

如果只是路人,没有人会关心,没有人会唠叨。

2.没有得到反馈,所以怕对方没听到,不断重复

还有一个不断唠叨的原因,是父母说的话没有得到回应。

所以父母担心孩子是没有听到,没有听清,没有听懂,才一遍一遍重复。

3.对对方没信心

唠叨不已,还可能是因为父母害怕孩子出错。想尽可能把所有孩子会遇到的容易出错的地方都“提前”告诉孩子,让孩子少走弯路。

如何不唠叨

1.让自己接受自己

行动的改变,一定要源于观念的转变。

因而妈妈要想不唠叨,单纯依靠“忍耐”是不能长久的。

更彻底的方法,是妈妈自己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
妈妈也会有疲倦,心情不好,犯错的时候。接受这些负面情绪,如果在情绪低谷时候吼了孩子,可以及时跟孩子道歉。并且在心情平静的时候,给自己想个解决方法。

比如坦诚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心情不好,要去别的屋子自己呆一会之类的,避免情绪失控。

2.让自己接受孩子

孩子的个性不同,脾气秉性不同。孩子有缺点,但是也有闪光点。

妈妈的任务,是要尽可能让孩子发现发扬自己的闪光点。而不是总盯着自己的缺点,变成畏手畏脚不敢尝试的孩子。

要变得不唠叨,妈妈自己要先转变观念。妈妈要让自己接受孩子。孩子的不同和不完美都是孩子的一部分。

让孩子有机会去试错

有时候千叮咛万嘱咐,不如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次。

即使孩子出错了,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问题,找原因,反思再行动的方法。

3.和谐关系,看到家人的好处,感恩

几乎所有我看过的育儿书中,良好的家庭教育都离不开和谐的家庭关系。

孩子天生敏感。

父母关系紧张的时候,即使所有人什么都不说,还假装对孩子平和,孩子依然能有所察觉。

关心孩子的初衷不错,但是用错了方法,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,还容易让家庭的氛围因为唠叨,吼叫而异常紧张。

美国著名育儿作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在她的著作《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》中提出,要想育儿有效,一定要遵从育儿中的“三角凳理论”。

即父母的价值观,对孩子的合理预期和父母自我需求,自己状态要统一。

父母的情绪管理就属于父母自我需求。只有父母自己在好的状态好的情绪下,育儿才会既有效又有益。

因而摆脱唠叨,及时调整不良情绪,是为了父母自己,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。

从现在开始,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让自己接受孩子,接受自己,热爱感恩家人,做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,难,也不难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